穹顶之下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穹顶之下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穹顶之下观后感120xx年2月28日,中国的社交网络,能够用一句话来概括:一部纪录片引发的刷屏。
这部纪录片,是前央视记者柴静的《穹顶之下》,一部关于霾的调查纪录片。
她用一贯平缓的语速,向你道来这么多年存在在我们周围,却一度被忽视的霾天。一时转发者众。
柴静介绍,公布女儿的病情,自我此前顾虑很多,因为“必须要研究说出来之后,女儿将来会承受什么。”之后丈夫劝她“我最深刻地感觉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会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态度。”他说,“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个基本动机。”这句话对柴静产生了作用。“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我对我的一生负职责就能够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职责。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我们首先来明确雾霾这个概念。
从本质上讲,雾霾是一种气象现象,是以能见度为主要确定指标的气象现象。雾霾是雾与霾这两种天气现象的合称。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目前,对霾天的观测和预报,主要依据的是20xx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今 ……此处隐藏9397个字……。
穹顶之下观后感15我很少有耐心看完这样长的一部纪录片。
它给我的感觉是震撼的。
我们活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雾霾一直是个大问题,每个人都知道它有害、应该防治,然而真正了解雾霾、知道该怎么做并愿意去做的人太少太少。
柴静提出了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做。
我看到了雾霾的可怕,这种感觉是以前不曾有的,我相信每一个看过“穹顶之下”的人到有这种感觉,以前觉得模糊的忽远忽近的雾霾原来早在我们的生活中造成了这样巨大的影响,而曾经的我并不知道。
我想只有切身地感觉到它的危害,才能真正自觉自愿地为解决雾霾问题贡献一份力量。这大概也是柴静想要做的,她想用这样的方式让每个人到意识到问题,感觉到危机并为了改变它而努力,而并不只是像以前那样,仅仅知道而已。
网络上也有一些关于穹顶之下的负面评论,最大的争执点就是许多人认为柴静给大家讲的无非也只是一堂课而已,所提出的具体建议能不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还是得打一个问号。
“中国,还太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你只能选择一个。”这是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面临的问题,事实上不只过去和现在,只要国家发展,这个矛盾永远避免不了,所以我们也不能永远把发展当作挡箭牌。
柴静所提出的很多建议,例如洗煤,我也并不知道它是否可行,但至少提出了一个方法。柴静并不是专家,她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出一份力量,不管这份力量有多微薄,至少好过袖手旁观。很多人在说她的数据不精准,给出的建议异想天开,可是这些人自己又做过什么呢?
柴静的“穹顶之下”,除了普及雾霾知识,它最可贵的其实是告诉每一个人:我们都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努力,还回一片蔚蓝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