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9-13 11:38:37
《11—20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1—20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11—20数的认识》教学反思1

11-20各数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知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11----20各数并且能够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它们的组成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知道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通过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一、面向全体方面:

11-20各数的认识,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把握。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精讲多练方面: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动手操作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三、师生互动方面:

……此处隐藏3469个字……没有要求学生就直接把10根捆在一起,这时讲台上只有一个杯子,学生自己认识到不能摆在1个杯子里,产生了再给他1个杯子的需求。这一过程,其实就是计数单位“一”已经不够用了,需要产生新的计数单位“十”,这种需求的数学知识表象。

2、讲台上展示的两个杯子和杯子中的小棒,其实就是计数器的模型。在教学20的认识时,学生很自然的体会到“个位满10要向十位进1”这一数学思想。

3、在生活原形中进行“1个十”的难点突破。对于“1个十”的难点,我设计了“10支一盒的笔”、“10根一袋的火腿肠”等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找到生活中“1个十”的原形,感受“1个十”在生活中的作用。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在这堂数学课中,我充分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在一下几个方面做得不够好:

1、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就讨论过“比眼力”这一活动,安排多少根比较合适。在决定安排12根时,我就有过这样的顾虑:学生会不会受摆12根的影响,明明“1根1根地摆”看不出来,他会不会乱猜12根呢?果然,学生在出现“1根1根地摆”两秒钟消失后,马上就说12根,同样“2根2根地摆”两秒钟消失后,学生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导致“比眼力”这一游戏活动,没有达到立竿见影的体会“十”的优越性的效果。如果在设计之初,我们设计了出现这一现象后的应对方案,比如再来一次“比眼力”的活动,这一次是20根,是不是就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十”的优越性。

2、在建立计数器的模型时,只站在了自己的角度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摆的“十”和“一”,忽略了学生和我左右的相对性,给了学生一个错误的表象。

3、“圈一圈”这一练习活动耗时太多,导致后面我精心安排的“联系生活,寻找11~20的数”这一活动没来得急开展。

《《11—20数的认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